Pls Click To Support This Blog,TQ!

請支持原創~讓鬥爭持續下去!

《逆流世代》屬非盈利,幾年來不斷勤於發表大馬政治時事評論,免費供網友們閱讀。請給予支持,樂捐些稿酬於部落客,信用卡與Paypal都OK,有多少就多少~再次感謝您熱心的支持。 Donations Are Welcome,to keep Arus Lawan's blogger continue his passion & struggle,Thanks 4 your support. 若無Paypal帳號,您可以透過銀行或網絡轉帳進行匯款,請聯繫: If you don't owned a Paypal account,you can pay via bank tranfer or online banking,pls contact 4 further details: kawasaki918ken@yahoo.com.tw
显示标签为“民主”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民主”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白毛拉惹万岁?

万年烟补选已正式开打,前砂州首席部长“白毛”泰益玛目升任州元首后,其原选区承载着非常关键的战役,是否冲击新首长和下届州选。

泰益玛目政治生涯发迹三马拉汉省一带,2001年砂州州选移师万年烟州选区,一路蝉联至退位为止。在2011州选中,虽然在野党阵营破天荒打下有史以来最亮丽的成绩,但泰益领导的土著保守党竞选35州席毫发无损,全部胜出。泰益本身上阵的万年烟,以多数票5154票击败两名对手,其中独立人士所得票数,竟然比公正党候选人还高。只是,万年烟补选估计没啥看头,土保党胜券在握。
泰益在位33年“光荣引退”,这名争议性的人物离去后,开始有股巫统东渡的阴影散播在砂拉越上空。为何白毛在砂虽然让人恨之入骨,却仍然能大权在握、稳如磐石?这无疑与巫统东渡的谣言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砂州可说是全马唯一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州属,继沙巴于90年代引狼入室,将巫统暗度成功后,巫统在沙州已形成一党独大,控制了该州大部分资源。因此,反对党东渡算事小,巫统东渡才事大,因此就促成了“不能没有白毛”的“掌门人”神话,没有强人巫统就会“并吞”砂州的结局。所以,既便放任泰益家族贪污腐败、官商勾结、朋党裙带,即便“称皇号帝”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保住砂州江山。

许多评论纷称泰益的退位,是砂州进入了“后泰益时代”,其实泰益并未完全退隐,而是转任州元首,何以为“后”?若说州元首只能是个退居幕后、毫无实权的样板,那么泰益就有别于其他州元首,他不但仍旧大权在握、无可动摇,甚至新任首长阿德南也不过是只装饰品,有首长之名而无首长之权。泰益在退位前虽声称不会“垂帘听政”,因为州元首的地位犹如“英女皇”,但谁能保证泰益不会是干政的“太上皇”?

泰益对于砂州人民而言,是呈复杂的情结(complex),对他又爱又恨,倒他又怕失去他。2011年砂州选举中,民联尤其是行动党打出“白毛不倒,人民吃草”的口号,结果差点倒的是华基政党,伤及的是达雅政党,土保党却赢得坦荡;但要说没有损害白毛的基座,那就错了。历届州选和大选,砂州国阵几乎无人能敌,在野党向来不是国阵分裂出来的本土政党,既是微不足道的火箭。但历经2006、2011州选与2013年大选的震撼下,白毛就算无可取代,砂州国阵也终有衰落之时。
白毛退下后,砂州国阵会否重新洗牌,还是个未知数。碰白毛一根寒毛,如同捋老虎的须子,谁也不看好。其实巫统东渡根本就是伪课题,砂州自主权持续紧贴白毛、把白毛当神拜,人民还真是图个毛。据闻“白毛”典故不只局限在泰益头发,也有“最后的白拉惹”(‘white’ rajahs)一说。翻阅史册,末代白拉惹维纳布鲁克在战后选择放弃王位,将砂州移交给宗主国。倘若白毛兵败如山倒、倍感威胁之时,谁敢保证他不会拱手开门让巫统进来?用国阵来抵御国阵,沙巴便是个值得借鉴的教训。

当今大马 2014年3月28日 傍晚6点15分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开明派镇住保守风潮

今年的伊斯兰党代表大会,未召开即火药味特浓,许多人都在意伊党是否将回到宗教激进路线。不过经党选成绩一出,可见是有点多虑了,开明派固然面临不少挑战,但保守派仍旧难以夺权。

伊斯兰党党选的结果显示,伊党领导层基本维持现状,那就是以宗教司为主(主席哈迪阿旺不战而胜蝉联),开明派为辅的局面。不少人预料将大难临头的末沙布,也在署理主席战中,以98张多数票打败宗教司聂阿玛,保住署理主席一职。


而末沙布上届选伊党署理主席的对手,宗教司端依布拉欣则在这次的副主席选举中,成功挤进副主席一职,打破了上届完全由开明派所把持的「三驾马车」,玛夫兹被 刷下,沙拉胡丁和胡桑慕沙则蝉联。端依布拉欣虽是一名宗教司,但属于较温和的一派。中委改选成绩的18位榜首中,也以开明派者居多。

虽说开明派稳住了中央大局,但伊党青年团被大多数保守派控制的事实,却不宜小看。今后两大派的斗争,多少决定了伊党与民联友党之间的未来走向。毕竟据悉,保守派很大程度上会赞成与巫统商议与合作,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次党选多数代表则赞同维持现状。
 

其 实伊党根本并非铁板一块。创党初期的伊党,是由左翼所领导的宗教政党;在加入国阵的短时间里,它又是由马来民族主义者主导。在退出国阵后,伊党在1978 年大选失掉丹州,进入一个寒冬时期;当时伊朗革命之风卷席世界各国穆斯林,伊党开始转换斗争路线,进入宗教司主政的时期,并将宗教主义列为最高指标。随之 于1990年重夺丹州,再从「烈火莫熄」时崛起为第一大反对党,再度于2004年跌落谷底,而宗教路线基本影响并牵连着整个高低潮。


「全民伊党」策略凑效308全国大选后,伊党的「全民伊党」策略凑效,伊党在非马来穆斯林选区逐渐受落,不仅夺下吉打州,甚至冲出北马,成功西进,打入城市选 区等。此外,民联的组成也使开明派迅速崛起,但也使得保守派极为不满,频频以宗教司领导权受到极大威胁为由,开始攻击党内的「埃尔多安」。尤其是在505 大选,末沙布等开明派的挫败丶丢失吉州政权与选举失利等,有者认为多少是因党内派系互扯后腿所致。

但无论如何,今届党选结果除了维持政治 结盟,可算是稳住了两派的激烈斗争,以阻扰其持续蔓延。莫欣阿都拉(Mohsin Abdullah)在其文章《华人眼中的伊党》举出了华裔投给伊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同伊党的开明与多元。若伊党不与时俱进丶故步自封,甚至不惜走回头 路,那结局很明显就是遭到各族唾弃。所以相信代表们在做出票决前,看来已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东方日报 2013年12月8日

2013年11月24日星期日

民政党与第三势力

首先要祝贺民政党代表大会选出了新班底,同时亦恭祝民政屈从现实,不退出国阵。

其实无关民政退不退出国阵,这是一个伪命题,民政已走投无路,姑且还是待在国阵的好。试想,不待在国阵自己出去闯,没靠山、没资源、没人力,一切都得东山再起,谈何容易?不妨看看人民进步党多么务实,就知道国阵内日薄西山的小党,有多么地无奈。


回 顾民政党草创初期,若只靠一群顶级知识分子,民政党说不定存活不了多久。因为其主要的资本,基本来自于林苍祐。参考谢诗坚博士文章《民政党的起家与下 沉》,民政初期的势力,除了劳工党右派和著名学者,便是敦林的全体前民主联合党员。1969年大选,民政党凝聚力十足,一跃拿下槟州政权。当时,民政党就 十分符合陈志勤所谓的“第三道路”,因为无论是哪个在野党,都因意识形态各异而拒绝结为反对联盟。
随之在敦拉萨欲组成“联合政府”号召下, 民政党选择了加入国阵,这一次反背虽说奠定了民政党在我国政治史上的地位,却也使民政逐渐脱离了其斗争路线。民政党在国际趋势(tendency)倾向自 由主义政党,是亚洲自由民主理事会(CALD)的成员、自由党国际(LI)观察员之一,而由于身处在国阵这个种族政党集团下,这个政治光谱 (political spectrum)不仅模糊不清,或许早已消失殆尽。人们熟知的民政,早已沦为“马华第二”,莫怪土权老大伊布拉欣阿里,会揶揄民政干脆解散去加入马华。
相 反地,早期脱出民政的领袖如陈志勤带领部分前民政人,于70年代就真的搞了个“第三势力”——社会正义党(PEKEMAS),只可惜社正党始终不敌国阵或 强势的在野党,在1974年仅夺得一国一州席(国既陈志勤本身,州的王裕好随后跳槽马华)。陈志勤于1978年大选前退休,将领导权交托布斯达曼,社正党 大选失利、迅速式微,1979年宣告解散。

第三势力难成气候

“第三势力”在我国历年来都 难成气候,莫说强罢3M的国阵,就算碰上强大的在野阵营也得招降。大马的“第三势力”就如同贬义,一般不是指为加入国阵而成立,便是被指为两线制的“搅局 者”。迄今为止仍不懈打造第三股势力的,大概也只有社会主义党,但趋势现实,就算不加入民联的成员党,也必须促进在野势力的团结,与其紧密配合。


郑可扬例举英国议会制度下的自民党为由,却不可同日而语、一概而论。自民党前身的自由党是英国议会老党,曾与保守党平起平坐。但随着工党在20世纪的抬头, 其优势已几乎被工党所取代,却仍是颇具影响力的第三大党。自由党虽屈居老三,多届大选仅徘徊于6到9个国席,但1988年与社民党合并成自民党后,其支持 率逐渐上升,为保守党与工党外的第三选择。直至现届英国大选中为防止悬峙状态,保守党与自民党达成协议建立联合政府,自民党回归内阁一时成为佳话。这足以 瞧见自民党即便多年消沉,但其作为第三势力的强大支柱与坚持,岂民政党所能比?

若要论“出头天”,民政党早在国阵成立时已出头,前提是其在联合政府内是否真能扮演重要角色?若非如此,就算民政真要成为第三势力,相信也很快便沉沦,随之消失殆尽。





光华日报 3/11/2013

东方日报 29/10/2013 “民政党难成第三势力”


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

柬埔寨的百年政争

柬埔寨自大选后,便处于悬着状态,在大选中以68席再次顺利执政的人民党,面临一举夺得55席的救国党(在野党领袖桑兰西(Sam Rainsy)所组成的桑兰西党,2012年与人权斗士根索卡(Kem Sokha)领导的柬人权党所组成的联盟)杯葛选举成绩而爆发示威,斥责洪森政府选举舞弊,并呼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近日的柬埔寨国会开幕仪 式,救国党的国会议员集体缺席,以示反对洪森的专制政权和寻求改革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柬救国党里有个举足轻重的王室成员,那就是 柬国亲王西索瓦多米哥(Sisowath Thomico);他不仅是已逝前国王诺罗顿西哈努克亲王(Norodom Sihanouk)的甥侄兼副官,也是当今在位的西哈莫尼王(Norodom Sihamoni)的宫廷顾问之一,更是奉辛比克党(FUNCINPEC)的创始人之一。

柬王室的两大家族

西 哈努克次子拉那烈亲王(Norodom Ranariddh)所领导的奉辛比克党,在1993年国会选举中赢获58席成为最大党,但是,由于不过半,所以须与洪森的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洪森与拉 那烈的长年政见不和,也曾促使洪森爆发政变推倒拉那烈,但由于屡次大选不过半,以致人民党仍续与奉辛比克联合执政。一直到2008年大选,由于政党组阁门 槛从三分二降低至二分一,人民党大胜赢获90个国会议席而形成一党独大之局面,分裂的奉辛比克首次因大败北丶一震不起,此外更让反对派深刻体会到结盟之必 要性。

西索瓦多米哥为何引人注目?翻查柬国历史,柬王室的两大家族西索瓦和诺罗顿皆系出19世纪黑暗时期(暹丶越双雄分割柬埔寨领土)的安东王(Ang Duong)后裔。随后在法国殖民之下,安东的继承者诺罗顿·安·吴哥(Norodom I)为首任现代化君主。

诺罗顿王驾崩后,皇家委员却推举了前王的异母弟西索瓦亲王(SisowathI)继任,而非与法国当局不和的诺罗顿友坎朵(Yukanthor)王子。由此,唯命是从的西索瓦成了王室西索瓦家族的始祖,诺罗顿系和西索瓦系之间的矛盾也不停加剧。

继 承人问题在西索瓦次子西索瓦莫尼旺王(Sisowath Monivong)驾崩后再次重演,两大家族为继承权再度陷入严重的争权纠纷,当然继位者西索瓦莫尼烈(Sisowath Monireth)遭法国压力,被迫放弃王位于亲妹西索瓦克萨玛(Sisowath Kossamak)之子西哈努克。



柬人不会走回头路

西 哈努克系出两大家族,所以深受两大家族讨喜,也为法国殖民当局易于摆布;但适得其反的是,西哈努克在二战后反而积极寻求柬埔寨独立。1953年柬埔寨独立 后实行君主立宪,壮志凌云的西哈努克索性将王位「禅让」于父亲,即太皇诺罗顿苏拉马烈(Norodom Suramarit);并组织政治团体自我担任总裁,由此自称「亲王」。1960年其父王驾崩后,西哈努克宣称「柬埔寨不需要国王」拒绝继承王位,却仍以 「国家元首」名誉继续执政。这名「红色国王」在1970年在出访北京时,其政权被意见相左的右翼军人丶首相龙诺(Lon Nol)与亲美国的表兄西索瓦斯里玛达(Sisowath Sirik Matak)联手推翻;而西哈努克最大的灾难既是在流亡期间与红高棉游击队合作,助长了红高棉夺权后实行非人道政策,贵为「最高领导人」的西哈努克却遭软 禁在宫里。经过一轮兜转,1993年柬国大选后又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历经命运的捉弄,西哈努克最终又回到了王位,直至2004年退位。

报 章上的一张图片显示了西索瓦多米哥绝食抗议期间,在塔仔山的西索瓦王铜像前祭拜先祖,颇有一番寓意,又貌似有些蹊跷。百年浩劫的柬埔寨,陷入了各种纠缠不 清的权位和政治争斗,从殖民主割据丶王室争夺丶冷战左右大屠杀丶保王派与世俗派斗争,直指今日的民主派与独裁领袖的拉锯战,柬国人民会如何化解仍是未知 数。柬国学者查普索塔烈教授一语中的:「柬埔寨经历长期的动荡才获得今天的发展,我觉得柬人不会走回头路,剧烈的社会变动会造成毁灭性的结果,柬人是不会 接受的」。民主,彷如一条坎坷又抵达不了的未尽之路,没有尽头,更不得回头。
东方日报 2013年9月28日


2013年2月12日星期二

榜鹅东补选再缔历史!

新加坡榜鹅东补选成绩让人出乎预料。和饶欣龙婚外情丑闻被党开除后,所举行的后港补选不同的是,后港自1991年一直是工人党堡垒,多数当地选民是铁了心投反票的忠贞支持者,结果工人党候选人方荣发仍高票获胜,击败2011年大选时在原区上阵的朱倍庆。

榜 鹅东补选相比起上次补选,只是对换角色而已。原国会议长兼榜鹅东单选区议员柏默同样因婚外情辞职,工人党同样派出大选时的前候选人李丽连。只不过这次选 前,各路在野党争相上阵,经过一番周折,民主党提名日前宣布退选,而革新党和新加坡民联则坚持出战,接而形成四角战。以致许多人认为在野党这次「没希望丶 不用打丶输定了」。


回顾2011年新国大选,工人党上阵的单选区虽败犹荣;如切选区有高达49%的票数,而榜鹅东区李丽连岁拿下41%选票,唯不敌人民行动党柏默。

但榜鹅东是上届大选中唯独的三角战,这次补选仅获最低票的新民联候选人林睦荃,在上次却斩获1387票。

以 此类推,在野党中最有胜算的某过于工人党,由于大选三角战使得在野党票数分散;选民今次将集中火力弃保,最终肯尼斯和林睦荃二人票数加起来仅得2%。况 且,人民行动党派出的候选人许宝琨为人所诟病,党龄只有短短三周,完全偏离了人行党一贯的遴选方式,有者批评简直是低估选民智慧。虽说许宝琨属医者,是白 领精英,但人行党此举已形同自杀,只是他们并没料到丶过于乐观看待。

反观李丽连,虽说有人嘲笑其学历和专业,但其亲民形象更能使选民感到窝心和认同,为她俘获不少民心。工人党近年吸收不少专业青年,行事作风却能亲民兼草根,与人行党精英和高调风范大相径庭。再说,与其投给一个名不见经传者,选民还不如选择熟悉的面孔。

此 外,在野党的战略模式除了抒发人民不满的课题之余,也以严惩和教训政府,和壮大国会的反对声音为号召;再加上网络科技的普及和发达,选民已破除了官方媒体 和选举限制的魔咒,上网一click讯息垂手可得。君不见网络革命已席卷全球各大政权,就算是稳如磐石的人行党政府也在所难免;只是,执政党的网络战略相 对落后,亦是他们必须检讨的地方。

所以说,某新国资深报人指新国「没有反风」,根本是无稽之谈。不改朝换代不意味着没有反风;若执政党再 不妥善调整政策和自我反省弊端,此风将继续推波助澜,持续至新国下届大选。不管会否影响大马选情,马新两国人民的「反风」已在相互下影响壮大,相比起 2006年,谁会想到新加坡会在2011年发生「政治小震」,榜鹅东补选再度粉碎人行党理所当然的侥幸心理?告诉那些当权者,没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东方日报 30/1/2013

2013年2月7日星期四

王子的约会

高调退党后,行动党前副主席东姑阿兹和国阵越走越近,还四处大爆料。

他的巡迴讲座上周受到森州马华邀请,在会场上爆料行动党曾拉拢森州二王子东姑阿比丁慕克力兹,是为了让行动党担任森州务大臣。

东 姑阿兹笑称,世上哪有父亲是严端,儿子担任州务大臣者。但笔者想了想,有何不可?更何况东姑阿兹擅长夸大,不难想像他是在刻意强调行动党要「骑劫」州务大 臣位置。但统治者州属的宪法都规定州务大臣必须是穆斯林,行动党在森州民联又是最有胜算的政党,若国阵友党又乱套霹州的前例,行动党该怎么去搪塞?所以选 民应当理智,別让国阵以分而治之的政治手段將我们愚弄。

东姑阿比丁慕克力兹,是当今森美兰统治者严端——东姑慕克力兹的二王子;中学留英,伦敦政经学院硕士,精通政史。由于在国外有加入智库的管理经验,于2010年创办民主与经济研事务研究院(IDEAS)並担任主席,也为英文报章和网络撰稿。

IDEAS是具自由意志色彩的智库。其官网的介绍上说,他们以东姑阿都拉曼的愿景为启发,並以1957年《独立宣言》中「基于自由与平等的原则下,永久成为一个民主独立国家,永远为其人民之福利及快乐和各国共同维持正义和平而努力」信条为纲。

他们也指出,IDEAS是跨党派智库,以推动市场基础原则为目的,超越政党、族群与宗教界限。因此,智库囊括不少马来精英和学者,堪称「世俗」。

由此看来,行动党以东姑阿比丁会面乃情有可原,IDEAS的原则也与行动党理念有颇多共同之处,况且二王子更是个人才。

只是行动党森州主席陆兆福和东姑阿比丁是非正式会面,仅交谈数分钟便结束。

东姑阿比丁认为没必要特意公开谈话內容,也对东姑阿兹感到遗憾,毕竟他也曾和其他政党进行过私人谈话。

与东姑阿比丁会面並非什么丑事,行动党也不曾因东姑阿兹的退出,而停止招收马来同胞。

只是东姑阿兹配合国阵唱双簧,便足以瞧见其背后的议程。

一名曾担任非政府组织领袖和极力推动反腐运动的佼佼者,如今自甘墮落为国阵的政治工具到处抹黑、四处离间。

东姑阿兹的变脸术,比那些齷齪政客还要高深莫测吶!这次东姑阿兹糗大了,硬要为行动党套上阴谋,却遭到英明的二王子驳斥。

看来,王子的约会轮不到他来「鸡婆」。 




东方日报“森州王子的约会”201323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中国央视播V煞,又如何?


《V煞》(V For Vendetta)是2005年改编自著名漫画的科幻电影,被归类为反体制、反权威、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经典作品。主角V所戴着的福克斯面具(Guy Fawkes mask)已是时下示威游行中参与者的必备品。而一向来被指为中共喉舌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在12月14日的电影频道第6台上首次播放《V煞》,故成为近期内 最热门的讨论。

中共十八大后,有指新领导层已逐渐开放讯息,中国估计将迎来大开放。关键是,这种革新气氛究竟能维持多久呢?

凤 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在《论十八大后的中国发展方向》中指出:“过去20年里,由于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停留在浅层,加上1989年之后的矫枉过正,因此政府高 度介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惯性。”中国改革开放重点放在经济,苏联开放政经走向解体的前车之覆,至今仍是中共的阴影。

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是并行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它是“共产体制”(或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经济虽快速增长,但助长官僚资本主义以致贪腐滥权丛生,民间爆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中国接下来要怎么改,是道大难题。

能否引起观众共鸣?

所 以,《V煞》来了!但凭借一部电影就能解决大问题吗?因《颐和园》一片违反电影局同意到海外参展而遭“禁拍”5年的中国导演娄烨,便呼吁取消电影审查制 度,建立电影分级。在《南方都市报》专访中,他直言:“审查就是审查,松绑的或者说宽松的审查仍然是审查,其实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央电视台播《V煞》,可想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展现新领导层的“新气象”,而非真正的大鸣大放。中共某高官曾说过:“中国是互联网最自由的国家”,说得还真没错,除去面子书和优管不谈,在中国,网上看电影不用去在意版权问题(本土电影倒获得些许保护),而且管道多不胜数。

管他《V煞》被官访禁播或审查制度,中国网民只需在网上点击搜索,即可在网上观看或非法下载。相对之下,这是挺“自由”的。《V煞》只所以被列为话题,只因它出现在中国境内收视群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官方电视台!

尤 其是电影里那些经典对白,如“人民不应该怕政府,政府应该怕人民”等大胆挑战霸权的名句,还有V侠客挑战极权政府的内容,究竟能否引起中国观众之共鸣?新 中国奠基者毛泽东50几年前也有句:“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连“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 的”都出自老毛嘴巴。

v for merdeka 010112 07结果呢?勿忘中共的体制是党政军结构,虽说是枪杆子打下的天下,但党指挥着枪,人民解放军遵从的是忠党,不是人民。所以“人民”解放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要说是打着“人民”旗号的党和其所领导的政府。

因此,观看《V煞》后也无奈奈何,顶多也只是心里发牢骚,活在“自由”的网海里上帖骂战,第二天起身仍旧是个一等一良民。一部电影并不能改变什么现象,现实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也不大。

你有你“防火长城”(网络审查和管制),网民可以爬墙到“自由世界”去看优管、去看异议者的文章和视频。就算去除掉网民,在盗版碟泛滥的中国大陆,《V煞》这类政治元素的电影要购买也不算太难。

当今中国已不再是唯中央电视台的时代,就算不看央视电视台或干脆不打看电视,讯息始终亦能传达至人民手中,只要人民肯自己着手去搜索和冲破种种困境和限制。

正如娄烨在访谈中所言:“我们一直相信并且一直在等待终有一天会改变,为了那一天的到来,我们沉默、妥协,我们为了顾全大局自我审查、绞尽脑汁、拐弯抹角、筋疲力尽,最后,我们终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被改变的根本不是体制,被改变的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中共专政收放自如

我 更有趣的猜测是,中共或许不把自身看做为《V煞》里“北方之火”党(Norsefire)领导的法西斯极权政府。这个虚构的政党和政府,多少有着乔治奥威 尔《一九八四》小说里的许多影子,包括极权政府主脑的“英社”(Ingsoc)党和其治国理念:“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V煞》里是 “力量来自团结,团结来自信仰”);以及纳粹首脑希特勒为借鉴的独裁者沙特勒总理(High Chancellor Adam Sutler)。

只因中共早期是打着“反法西斯主义战线”起家的“左翼”政党,但其执政后的本质是极权主义的一党专政政体。奥威尔的作品是公然批判斯大林虚伪社会主义政权背后的极权主义为背景所刻画的未来世界,《V煞》同样是部反乌托邦题材的故事,为了是要人们警惕极权主义之可能。

要说极权主义,当今中国也并非《一九八四》那种极权了,《V煞》的那种反极权在中共有伸缩性“收放自如”的政策下,也很难引起人民直接公然反抗权威。

考验新领导层处理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30余年,央视播《V煞》并不会对中共造成什么威胁,中共牢牢控制着政权和经济命脉,甚至是网络管制。在讯息发达的时代,一出电影并不会促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花,中共也不可能再阻止得了人民观看任何电影的自由。

NONE六 四事件以前,邓小平在1986年曾提出:“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 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在现阶段的中国已完全得到证实。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人民万不可忘记这句千古名言。

《邓小平与中国改革》的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在《新史记》历史杂志专访时称:“邓小平不是反对政治改革,但是他怕中国乱,主张先有安定、和谐,再搞政治改革”。
“和 谐社会”在胡温新政下也搞了一段时间,经济也已稳定增长至最高阶段。中共十八大后,新任领导层所接管的烫手山芋,比往届的领导层更为棘手和难堪,如今社会 问题层出不穷,人民不单纯是怕乱那么简单,因为人民已经没有怕乱的本钱,人民内部矛盾要怎么处理得“乱中有序”才是最考验政府的。毕竟,没有《V煞》也保 证会有下一波“冲煞”!

就此以《V煞》其中一段经典对白做结束:

“这张面具之下不止是肉体,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当今大马"读者特约":2012年12月22日 傍晚7点05分

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

【转载】曾剑鸣:评论之必要

评论和新闻有何不同?美国评论家李普曼极具形象地指出了新闻的限制: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生长,但却会报告你第一棵破土而出的秧苗。新闻总是囿于“当下”,寻找已然发生的亮点;但评论却要追问事件的原因与发展方向,并尝试评价其意义。

时 间对新闻而言是消极的,没有人会欣赏已成昨日黄花的新闻,因此总是追赶时间;但是评论却需要一定的时间酝酿,甚至是需要时间距离,印证其历史洞见。当代媒 体的竞争趋势使得新闻迈向快、短、零碎、趣味化的方向发展,却更凸显评论的重要。因为,纷沓而来的资讯不会自动告诉你前后发生的事件有何关联、人在时事潮 流中如何把握自己,而评论的作用就是如此。

新闻在乎的是现实性,评论寻找的是可能性,后者不满足于解释客观现存,而是尝试否定、批判与超越之。评论可能揭示过去的偶然性,拆解凝固坚实的现在;也可能质疑现在虚构的过去,恢复历史的多样性;更可能调动对于未来的想象,干预和纠正现在。

用说理建立公共理性

评 论是由评断与论说二成分组成,评断就是说出好恶是非;论说就是分辨和解释。只有评断而没有解释,就很容易沦为立场表态、干巴巴的说教,其末流就是抢占道德 制高点,自鸣正义。反之,有叙说、解释而没有评断,就会沦为资料堆砌,虽不乏文字剪裁美感,但缺乏直面事实的睿智与勇气。

撰写时事评论的网络作者日渐减少,反观文化讨论、社会理论介绍文章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加。或许好的时事文章不易为,要将形势判断、策略判断、原则判断融为一体,在在考验作者的历史感、现实感与价值意义厘清与批判的能力。

如果理论引介缺乏介入具体议题,就不免苍白,缺乏生命力。举例而言,引介性/别理论者对父权社会的具体经验现象理解与解释不足,就无法回应或受坊间一股脑“保护女性论述”所惑,即便不认同之也难以向社会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反 之,若把“保护女性论述”也当作一种评论、看事情的方式来分析,其虽然是平权意识日渐高涨的产物,但过于策略思考,只是借趋势之便,挪用传统社会已有的善 良意志、素朴道德意识,而缺乏对于父权制度与价值的整体批判反思。它汲汲营营要国家权力保护女人,却忽略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颠覆与改造,反而复制与巩固国 家宰制社会的逻辑。这样的策略性论述一旦遇到价值冲突的事例就难以自处。妇女团体反对“广告物化女性论述”中就完全没有主动参与”波霸遴选”、爱展现身体 女性的位置。妇女团体轻易地以“缺乏醒觉”的理由(实际是政治不正确),就否定女性的自主,这又何异于父权的“自由要以正确(行为、价值等)为前提”方 式?

评论主要做的是理解、解释、说理,阐述事件的意义,界定人的认同与位置,并提出评断的标准和作检讨。评论意在反思,是人的思想精神的 体现,虽注重批判,但却不是战斗檄文,更不是廉价的宣传。如果把文章当作动员的工具,以情绪召唤取代说服,重视语言效果而不是语言的认知功能,流弊所至, 往往就是立场先于认识。

揆诸以往,本土评论欠缺思考究竟如何建立超越党派的共识及提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普遍理据,暴露的是缺乏底线共识与公共理性,因此通常策略考量凌驾于原则厘清,例如一旦争议出现在所谓的反对派与民间内部,往往就抓襟见肘,需以枪口对外消弭争议。

评 论就是要以说理的方式建立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指的就是阐述公共议题的能力与评断理据。如果评断公共议题的理据源自特定的意识形态、信仰,那么相异者必然就 会冲突不止。反之,公共理性不从特定的意识形态、信仰、传统价值要出发,它是内在于自由民主制度的理念,是现代公共生活(意即没有人可以自居社会之外)的 产物,但也不必然是与这些价值冲突。例如,宗教团体要反对堕胎政策,就要把信仰语言翻译成世俗语言,借用人权、生命权等概念来阐述其理念。

现 代世俗自由民主不是都向所有的理念开放(例如政教合一),但前述的转译过程,使得社会继续接受各种理念的挑战,既维持了保守与激进论述言说自身的可能,又 不失去价值竞争与反思的活水源头。2010年末阿拉字眼争议引爆攻击宗教场所事件,笔者曾撰文反思,当中提及多元社会的底线共识何在以及伊斯兰国议题,可 与这里的“公共理性”概念作参照,延伸讨论。(参见:《宗教动员、民主转型与多元共识:反思马来西亚“阿拉”争议事件》)

认清冲突及权力关系

社 会多元,分歧必然加大,评论要论说不同的价值与利益冲突首先要对社会现象有一清楚的描述与认识,需要的是一套“知识分析架构”,其所指的是安排与诠释经验 现象的理论工具箱。立场差异可分为两种:一是可以沟通,立场不一样;二是不能沟通,立场可能不一样,也可能不清楚。前一种状况之所以认识到对方的差异,其 实预设了“相互认识”这一前提,而这前提其实就是同一的“知识分析架构”。本土很多所谓的意见冲突往往一开始就未能把问题描述清楚,以致带来误解,缺乏的 就是清晰的知识分析架构。

再者,评论人之间产生冲突另一根源就是无法区分价值原则本身,以及提倡该价值原则者,以致被批评时缺乏自省的勇 气与觉知。评论人一旦走出文字共和国,成为名嘴、活动家,甚至某运动的领袖,期间必然与社会及权力结构有一定的关系。有自觉者不会利用其承担的价值来掩盖 或否认可能存在的利益和权力关系。

这也就是为何资深报人张景云疾 呼警惕“精神权力光环”,认为知识分子尽管以倡导理念为己业,但其介入社会时,其言论也构成行动之领域,因此需要其他知识分子检验与监督。要指出本土对此 缺乏反省很容易,譬如“意见领袖”常被当作褒义词使用,赞誉其对舆论影响力;却忽略了此词在社会舆论学里有的贬义,即指精英对群众有的柔性操纵。

转型时期的批判任务

本 土正值政治转型,反威权呼声四处可闻,评论正适时厘清争议,追问反对运动仰赖的是什么理想,是否会沦为“彼可取而代之”式的反对?我们不应该忘记,尽管反 对势力颇具规模与声势,但是各党派对于宪政大法、语文文化、社会公正、边缘社群权益等都有巨大分歧,人民若是单纯寄望政党开创新机,恐怕将自陷改革之牛 后,拱手让出主动权。

此等高度政治化的处境,却有一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何政治评论反未增加?除上文所言考验写作的现实感等判断之艰难,另 一原因或许是友人笑称的“战场上厮杀无暇争论战略”。执政集团错过改革转型时机,一再打压在野党,加上治理失能,及数项公害计划惹起民怨,以致倒执政党的 呼声响彻云霄。如此之气氛,似乎一切言语分析已经多余,惟有动员为尚,在大选打翻身战。然而,毕竟政治权力更迭只是社会转型的一种,虽然是很重要的开端, 但是社会没有理由欠缺对于改革议程的讨论,评论也没有必要缺席,而妄自菲薄,尤其是知识分子更不该逃避思索的责任。

112集会十万人之众 不只创下记录,另一意义就是社运与政运势力呈汇合之势。社运自然不会甘于沦为政运的夺权工具,也会检视一旦政运目标落实,其目标有可能落实多少。但更根本 的是,或许其必须思考,即便有可能政权更迭,霸权集团体制的结构如果一样延续,各种压迫性的计划还是有可能发生,因此必须彻底改造体制。然而,社运如果过 于孤注一掷在政运取得突破,一旦受挫则必然面对惨烈的溃败与萧杀局面。

政运与社运目标有别,前者旨在夺取权力,分配资源;后者却是要改变 权力的架构,拟定新的价值。社运的改革必须要以深入地批判既存社会架构与价值现实为前提,并提出宏观的理论认识。例如,种族主义难道只是权势分子的煽动, 而没有深层的体制根源?其与官商资本集团、臃肿的官僚体制等的关系为何?既存经济体制是否是自由市场?推动社会公平,如果仅仅依赖国家扩大功能,是否只会 助长尾大不掉?

民主转型理论告诉我们,转型期的权力集团博弈是非常凶险的,既可能导致民主前进,也可能倒退,即便政党轮替,民主制度若不 能巩固也可能崩溃。民主是政治与社会转型的大业,不能单单窄化为夺取政权的想象,否则就有可能掏空民主的意义,忘记了其承载的多重理想。而在转型的过程 中,如果缺乏多层次议题的辩论,民主就可能失去与社会不同群体的联系,更甚的是如果其民主的金字招牌遭权势分子窃据,就有可能反过来成为一独断,不能被检 视的教条,以民主之名压抑不同的社会价值与群体。

除了上述客观形势,评论也要检视思想状况的物质条件,而今面子书等社交媒体已成资讯大军,虽然阻截资讯已经不可能,但是其单面化、扁平化的资讯限制,却可能形成柔性的思想制约与情绪政治滥觞之园地。因此必须唤起严肃与整全的思索,但却不应该树立精英与民众对峙的标签。

哪 里是改革的切入点与生长点,如何寻找改革的动力,改革的理论资源在哪,批判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时代向评论人提出召唤,也发出挑战。评论应该以平实的知性诚 实探索上述转型期问题,既不向权力低头,也不向群众谄媚,后者的破坏性更大,却鲜少受注意。评论既要有热情的介入精神,也要有怀疑的旁观思索。或许此时评 论工作应以更严肃的思想工作标准要求自身,以承担批判的志业自诩,在这多变与纷争的时代,才不负“探寻时代的可能性”的任务。


当今大马 2013年1月17日 上午10点44分

2013年1月13日星期日

DON'T F*** WITH THE PEOPLE!!!






2013年1月7日星期一

【转】曾蘇菲:不認命才會有進步

最可悲的人,並不是收受金錢去示威遊行的人,而是那些一邊安坐家中看好戲,一邊說:「香港還要背靠中國才能存活,怎能與中共鬥?不可能改變甚麼的,遊行根本 沒意義。」這些話的人。前者為了區區數百元而出賣自己的靈魂,已無藥可救,而後者則自動放棄相信人為力量能帶來改變。行動是否沒有意義,不是由一兩個人武 斷地說了算,歷史會給我們答案。

一百多年前,海外歸來的孫文先生想將西方的優良政治制度及文化帶到中國好讓國家變得美好。他於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一一年這十七年之間,經歷過十次革命失敗, 一般人可能早已放棄,可是他沒有認命,他說:「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終於他在第十一次革命成功,後來大家 不必再留辮子、纏足、對皇帝跪拜……

一九五五年,當時還是黑人坐公車必須讓座予白人的年代,若是黑人不肯讓位就會被逮捕。有一位叫作蘿莎.派克斯的女士,堅持不肯讓位予白人,她對警察說: 「我不認為我應該讓位,我付的車資跟這名男子一樣多,為甚麼我要受不平等待遇?」然後她被逮捕。蘿莎.派克斯被逮捕的消息傳遍整個城市,黑人牧師馬
丁.路德.金發現市政府公車收入主要來源中,黑人乘客佔了百分之七十五,於是他們決定發起拒搭公車運動。經過黑人一年的拒搭公車後,最高法院終於下令取消黑人必須讓位的規定。五十多年後,美國有了首位黑人總統。

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如果就此認命,那些不完美只會一直無止境地繼續存在。公義、人權、民主等美好事物,從來都不會從天而降,幸好總有一些人挺身 而出,為下一代爭取這些美好的事物。不管是孫文先生或蘿莎.派克斯女士,他們當時一定聽過要他們認命的沮喪說話,甚至被別人批評他們「大逆不道」,幸好他 們不認命,我們才能在較好的環境生活。若要下一代能夠活得更好,此時此刻,正正需要我們的「不認命」。

曾蘇菲自由撰稿人)


來源:《蘋果日報》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04/18122009




2012年12月9日星期日

别把我们当笨蛋!

《东方日报南马版》2012年1月29日

点图放大阅读




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伊斯兰党大会顾全大局

伊斯兰党代表大会极其吸引目光,尤其是大选將近,今年虽比起往年较「保守」,却也非走「回头路」,足以瞧见伊党正在寻求另一条合適出路,渴求守住其堡垒区和贏得来届大选。

在 某「党媒」的刻意包装下,宗教刑事法被无限放大,有唯恐不乱之嫌。早前,一些评论员也强调伊党正在往「更狭隘的道路行走」,譬如多以班底谷国会议员努鲁伊 莎的「宗教信仰自由论」为基础,把伊党部分领袖之言论断章取义,却不去斥责《马来西亚前锋报》扭曲是非黑白、藉机炒作宗教矛盾。无可奈何的是,本国惯用的 政治伎俩,是这里一套、那边一套,藉此分裂民联共识;尤以伊党同时要保住马来选民,又得冲其他族裔选票,更是左右为难。

国人必须瞭解的 是,我国联邦宪法第160条文2(2)已阐明:「信奉伊斯兰教、能操马来语、奉行马来传统民俗及文化」者为「马来人」,于是马来人固然是穆斯林;在马哈迪 掌权时,放宽穆斯林可依例成为「马来人」。巫统方面所玩弄的手段,无非是以宗教充门面来煽动族群情绪;我们不妨参考长老会主席哈伦泰益所言,马来人和穆斯 林须以两个个体来看待,这点伊党可谓非常清楚。

参阅某英报分析夸大长老会署理主席哈伦丁所言「伊党的过去与现在目標一致」,有意突显伊党 还是「原教旨」的伊党,其实並不妥当。伊党的「过去」从何说起?伊党创党初期有社会主义路线、民族主义路线等,直到后伊朗革命时期,宗教路线之復兴才得以 成型。没有乖离斗爭,並非得以激进的「原教旨」为主,它可以视符合现实状况而定。譬如中东国家捲起的民主潮和伊斯兰政党上台执政,以伊斯兰为斗爭的宗旨, 未必一定要墨守成规、铁板一块。

其实今届大会有更多的亮点,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比如伊党扬言將重视党內的女性,壮大妇女政治力量。在妇 女组大会中,伊党妇女组主席茜蒂再拉也再三强调捍卫女候选人席位,在政治上发挥力量。此外,伊党青年团纳斯鲁丁率先公佈本身资產,呼吁青年团候选人呈报资 產;伊党署理主席末沙布等也支持伊青团建议,于参选时公佈个人財產,並获得党中央认同。

若以「猛料」来说,长老会代表哈伦尼查辩论称党主 席哈迪阿旺是最適合的首相人选,相信將惹来敌对阵营如马华等的借题发挥。但哈迪隨后也表示自己只想当人民的「僕人」(khadam),拒绝自荐为首相,应 当以捍卫国家与全民利益为前提。此言想必又將被巫统「党媒」大力扭曲成「屈从」和「背叛」吧?无论如何,伊党確实顾及了两方面利益和民联3党大方向,达到 两全其美。


东方日报 25/11/2012

日本政局风满楼

1993年自民党分裂,小泽一郎和羽田孜派系的出走,导致宫泽内阁倒台,以八党组织的联合政府首次替换了1955年独大的自民党,乃日本第一次政权替代。 孰知1994年,弱不禁风的联合政府面临危机,又因阪神大地震处理不当和右翼对村山富市政策之不满,社会党选举重挫,村山于1996年隐退,将政权交托桥 本龙太郎,政权即「顺利」回到自民党手中,着实吊诡。

2009年,日本戏剧性迎来政权轮替,关键人物又是小泽一郎,执政的民主党,便是小 泽自1993年经历了退党组党之分分合合后,将自身领导的自由党,与鸠山由纪夫和菅直人统合在野势力所创建的民主党合并,四分五裂的在野阵营再次茁壮成 长。在之前的经历种种因素,包括自民党内派系纠纷丶议员日渐腐败和传出丑闻;数位继任首相及自民党支持率大幅度下降丶领导人轮番更替及参议院选举失利等来 看,多数日本人民已铁了心要自民党下野。

但民主党上台执政后反不怎麽得人心,而日本首相一直都扮演「引咎辞职」的角色,鸠山由纪夫在担任 短期首相后,便因冲绳美军基地搬迁问题处理不当,匆忙辞去「代表」(领袖)一职,民主党重选后由同仁菅直人继任。尤其以急上位的「破坏王」小泽一郎屡次角 逐不利,在民主党内已无足轻重,酿成了后来小泽一派集体退出。

再者,自民党在败选后重整旗鼓丶蓄势待发,2011年自民党甚至提出不信任案,意图表决倒阁,此后不久,菅直人决定退出(东日本大地震「处理不当」亦为因素),新届代表选举中,民主党鹰派的野田佳彦胜出并继任首相。

不 知是否命运安排,如同1993年政权更替后,上下台的前一丶二位首相任期都相当短暂,而迈入第三位的又即将面临选举的压力。尤其在2011年地方选举中, 自民党大获全胜,使民主党更倍感压力。野田在民主党内的派系倾右,又与小泽派不合拍,野田内阁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处理钓鱼岛购岛风波上的强硬态度,尤 其是野田的右翼形象和落实保守政策,更使日本逐渐陷入「转右」之泥沼。



随着2012年众议院选举即将到来,日本政客都在乐此不彼地「向右转」。尤其以改革无力而辞职的前首相安倍晋三,在自民党「总裁」(领袖)选举上二度当选,有领导自民党夺回政权的可能。

但自民党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右派石原慎太郎退党组建「太阳党」,欲打造政坛第三势力。小泽一郎退党后另组「国民生活第一党」,再做最后一搏。

数年前才辛苦建立的两党制,是否将因日本政坛之政治现实而惨遭破灭?日本当今现状,经济一震不起丶连连低迷,东亚局势逐渐紧张,日本是否也会走向政局大混乱,极右势力藉机伸展魔爪? 


东方日报 22/11/2012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世俗國或伊斯蘭國?

首相署部长纳兹里前天又突然说,大马不曾宣佈为世俗国,联邦宪法也没提起「世俗」字眼,再次引起各方热烈討论。

《联邦宪法》第1章第3条款(1)「伊斯兰教是联邦的国家宗教;但其它宗教依然可在联邦境內任何地区以和平与和谐的方式实践。」,但第3条乃属「联邦宗教」条款,只阐明联邦的官方宗教地位,而非直接说明本国是「伊斯兰国」,顶多只是以伊斯兰为国教的国家。

本国穆斯林似乎对「世俗」一词反感,而非穆斯林则对「伊斯兰」一词敏感,可见多年来所实施的伊斯兰化政策,已將我国的世俗特色逐渐模糊化。按《联邦宪法》所 记载,足以证明宗教事务持中立,对其他宗教习给予合法地位,就算有象徵性的国教,仍可归类为较世俗的国家。因为就算是自称世俗的国家,其国內的宗教问题也 未必全然平等,甚至有偏袒和歧视的矛盾存在,如泰国、印尼等。


再者,大马是个拥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大马不但为君主立宪制,结构属联邦政体,却奉行议会民主制度,东马两州的州元首虽是穆斯林,但多数人口以非穆斯林为主。

歷 届首相如东姑、拉萨和胡申翁都认同我国是世俗国,直到马哈迪就任以后,依老马「口味」也好,或某些议程也好,伊斯兰化已成事实。如一些论者所述,「渐进式 把伊斯兰教教义纳入国家主流,包括政治、行政、教育、司法甚至国家文化等方面。1988年6月10日,宪法修正案在国会被通过,从此马来西亚正规司法系统 不能再审核任何处于伊斯兰教法庭司法范围內的案件……」,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大马自老马时代开始已渐渐迈入伊斯兰国步伐。

这就是为什么,马哈迪敢于2001年9月民政大会上宣佈我国是伊斯兰国,不管出于何故,或继续与壮大的伊党较量也罢,国阵內的友党似乎无人反对,还把问题归咎于替阵或帮巫统「包装」伊斯兰国(马华称其为「世俗伊斯兰国」,藉此揶揄伊党「神权」)。

马哈迪日前公开指出,马华2001年没有反对伊斯兰国,而且马华提伊斯兰刑事法只为了「嚇」华人,如同摑了马华两大巴掌。兜兜转转,原来一切都是政治游戏,让选民大开眼界之余,亦能藉此反省我们的愚昧!

无论如何世俗或伊斯兰国,大马必然是《联邦宪法》所规定的体制。只是,世俗地位或许已被摧残,「伊斯兰国」也仅是名誉上的包装,要成立一个完全的伊斯兰国则不太可能。那仅是字面上詮释的把戏,政党间各有各表述,若本国属非世俗政体,那我国《联邦宪法》可休矣!


东方日报 29/10/2012(原题:随你怎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