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s Click To Support This Blog,TQ!

請支持原創~讓鬥爭持續下去!

《逆流世代》屬非盈利,幾年來不斷勤於發表大馬政治時事評論,免費供網友們閱讀。請給予支持,樂捐些稿酬於部落客,信用卡與Paypal都OK,有多少就多少~再次感謝您熱心的支持。 Donations Are Welcome,to keep Arus Lawan's blogger continue his passion & struggle,Thanks 4 your support. 若無Paypal帳號,您可以透過銀行或網絡轉帳進行匯款,請聯繫: If you don't owned a Paypal account,you can pay via bank tranfer or online banking,pls contact 4 further details: kawasaki918ken@yahoo.com.tw
显示标签为“轉載文章”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轉載文章”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9月21日星期日

【轉】林沛理:民主的最大敌人

        民智是实践民主的基本条件,制造集体愚蠢的人,才是民主真正的和最大的敌人。

        在香港,谈民主的人多,谈民智的人少,谈民主与民智关系的人更少。这个现象反映了某些人不是头脑简单,就是居心叵测。

  即使你相信民主是普世价值,甚至是放在任何社会都可以造福人民的所谓「universal good」,也不得不承认「有效、运作良好的民主制度」(functioning democracy)不可能出现于一个充斥着集体愚昧与无知的社会。这其实是常识:你赋予人民当家作主和选贤与能的权利,便要尽其所能,确保他们有能力根 据事实,并充分考虑自身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继而作出明智的选择;否则你就是把一枝装上子弹的手枪给小孩子把玩。的确,在民主制度表面上最成熟的美国,每年 大大小小的选举之中,也经常出现违反选民自身利益的投票行为(voting against their self-interest)。

  这是香港民主发展最大的绊脚石。常言道,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但在亚洲四小龙之中,香港对教育的关注最少。教育比民主重要,因为教育是民主的基础。如果我们真的要上街,首先要争取的应该是教育改革;其 次是抗议传媒对香港人填鸭式灌输愚蠢和洗脑。香港人在争取民主的同时不可舍本逐末、倒果为因;但令人感慨的是今日在香港,走上街头以一种指定方式争取民 主,已经成为一条不是对就是错的「是非题」,而非容许你运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选择题」。说教育比民主重要,更会被标签为一种保守、甚至反动的「政治不正 确」。传媒和政客只谈民主不谈教育,因为在他们的想象里,民主是一出善恶分明、正邪对决的通俗剧,人人都喜欢看;而教育却是一篇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不遗余力地鼓吹和争取民主,另一方面又无所不用其极地蒙蔽群众和制造集体愚蠢的人,才是民主真正的和最大的敌人。他们将整 个社会带往「笨下去」(dumbed-down)的方向发展,逐步削弱它实践有效民主的基本条件,最终使它沦为一个不合格的民主社会(unfit for democracy)。这是从内部打击民主的发展和进程,对民主所造成的伤害绝不下于明目张胆的外部打压。

  美国是「民主内伤」的显例。长久以来,在没完没了的意识形态纷争,以及政党、财团、利益团体与媒体无孔不入的操纵下,很多美国人丧失了分辨谎言 与真相的判断力。他们会相信,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是「九一一」袭击的策划人。总统奥巴马动用数以百亿美元的纳税人金钱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但对在投资、退 休金和房地产市场上损失逾十二万亿的老百姓却见死不救。这样一个劫贫济富的总统,在传媒和政敌的口中竟成了社会主义者,更匪夷所思的是,不少美国人竟然对 此深信不疑。

  凡此种种,显示广泛而深刻的无知与群众愚昧已经在美国社会落地生根。美国作家和前桂冠诗人西米克(Charles Simic)是其中一个对此深感忧虑的有心人,早前更在《纽约书评》的网页,以《无知的年代》(The Age of Ignorance)为题,撰文哀悼美国人的民智每下愈况,并指出由于无知的人永远比有见识的人容易宰割,愚弄和瞒骗民众已经成为美国所余无几的其中一项 本土工业。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Sidney Hook)认为,愚昧可以是一股至为重要的历史力量(Stupidity is sometimes the greatest of historical forces)。特首选举期间,三个参选人之中有两个不断被妖魔化,抹黑、栽赃、诽谤、人身攻击和人格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传媒和政客不但没有帮助大众明 是非、辨真伪和分对错,反而往往是这些妖魔化、抹黑、栽赃、诽谤、人身攻击和人格谋杀的始作俑者,或至少是同谋。面对赤裸裸、来自四面八方的操纵和支配, 很多香港人都似乎没有抵抗力,而只会随着愚民的指挥棒起舞。再这样发展下去,愚昧迟早会成为香港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可是,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民主跟上帝一样,给予人类行使他们自由意志的权利;而只要让我们选择,我们就有机会选择错误。关键是选民能否从他们 的错误中汲取正确的教训,在下一次选举中以投票的方式向坏领袖或其代表的政党说:「滚蛋,你违反了与我们签订的社会契约!」从这个角度看,民主制度的最大 优越性在于它有一个内置的自动调节机制,让选民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之中纠正自己的错误。正因为这个原因,民主的素质跟选民的素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优质 民主,只会产生于一个选民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学习型社会。
  
  林沛理,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及艺术评论小组主席。着有《破谬.思维》、《英文玩家》及《玩起中文》,最新的一本书是《反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12日星期二

2013年1月22日星期二

【转载】寻找最公平的选举制度

我所生活的街区,是北伦敦的马斯维尔小山社区,这里一直是自由民主党的天下。今年成功连任的国会议员琳•费德斯通是一名离婚妇女,但她却让这个选区的选民心悦诚服。在新政府里,她刚刚被提拔成为平等权利助理大臣。

像她这样成功的自民党议员在伦敦却不多,将近70个选区里只有7个自民党的成功候选人。大多数人因为在选举中排名第二或第三而名落孙山,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加入了联合政府的自民党正在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避免下届大选出现类似的悲剧。
最近英国报纸都在讲AV这个词,看起来香艳其实却和女星无关,而且还严肃得很。原来在这里它是“选择投票制”(Alternative Vote)的意思。它正是自民党倡议的新投票制度,而原来票数最多者当选的“赢者通吃”。

不熟悉选举的朋友可能对各国不同的选举制度觉得头疼。可这个“赢者通吃”是最简单的:在每个选区里,候选人不论得票率是否超过50%,只要得第一名就当选国会议员。然后根据各党派在全国650个选区里的获选的国会议员数量多少来决定谁上台执政。

但细想一下,这样的制度会存在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获胜者可能无法代表其选区大多数选民的选择。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1992年,苏格兰高地首府因弗内 斯选区,自由民主党、工党、苏格兰国家党和保守党的候选人形成混战局面,得票率分别在26.0%、25.1%、24.7%和22.6%。最终获胜的自民党 候选人得票数只比第二名多458票。这样选出的议员能让选民信服吗?而且这一制度保证了大党的利益,小党派一般很难打破它们的垄断。

自由民主党是“赢者通吃”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它历来是英国第三大党,排在轮流坐庄的保守党和工党后面无法翻身。在每个选区,它经常排名第二、第 三,得票率和获胜者相差不大,却就是无法当选国会议员。本来这次大选,凭借领袖尼克•克莱格在电视辩论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他们原本希望能够扭转局势。 结果反倒蚀了把米,获得的议席比上届大选还少了5个。虽然自民党总共获得全国选民23%票数的支持,但获得的议席数却只有9%。所以自民党在和保守党谈判 组建联合政府时,最大的谈判要求就是改革目前的选举制度,转而采用“选择投票制”。

“选择投票制”对自民党有什么好处呢?这要从它的机制来看。所谓“选择投票法”,是要求选民在投票时,不是只选最心仪的候选人,而是要投票给自己心 目中的前三名,以1、2、3标记好。最后计票的时候,要求获胜者得票率要超过50%。如果所有候选人都达不到怎么办呢?把最后一名候选人淘汰掉,从他得到 的票数里挑出选民的第二选择,把票数加到前面各个候选人身上,这样循环往复,直到累计出一名超过50%的候选人为止。

这样的做法,理论上应该是公平点。获胜的候选人能够在某种程度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比起简单的“赢者通吃”制度,自民党也有更多的机会后来居上。 根据BBC的模型推算,如果采用这个制度,以往六届大选,自民党都会增加十几二十个的议席。但这个办法的缺点就是繁琐。对于目前尚实行人工计票的英国来 说,这样的循环相加不知要多耗费多少时间,多增加多少人力,甚至提高多少差错率。投票第二天早上就出结果的历史传统说不定会被改变。

即使采取“选择投票制”,也不一定能改变自民党在总得票率和议席数上的不平衡局面。归根结底,是因为英国是议会民主制国家,执政党是由国会议员数量 决定,而不是像总统制的美国,总统直接由每个选民的投票去向产生。所以英国的执政党其实通常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全民支持率。但这不妨碍英国民主制度的稳步 发展。

世界上所有的民主制度,都是结合本国国情的产物,既有英国、日本这样的君主立宪议会制,又有美国这样的强权总统制,还有法国、俄罗斯代表的半议会半总统制。最公平的选举制度?未必有,但不妨碍每个国家不断调整自己的选举制度,这才是民主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体现。

“易位”网:http://eawest.net/?p=95


2013年1月7日星期一

【转】曾蘇菲:不認命才會有進步

最可悲的人,並不是收受金錢去示威遊行的人,而是那些一邊安坐家中看好戲,一邊說:「香港還要背靠中國才能存活,怎能與中共鬥?不可能改變甚麼的,遊行根本 沒意義。」這些話的人。前者為了區區數百元而出賣自己的靈魂,已無藥可救,而後者則自動放棄相信人為力量能帶來改變。行動是否沒有意義,不是由一兩個人武 斷地說了算,歷史會給我們答案。

一百多年前,海外歸來的孫文先生想將西方的優良政治制度及文化帶到中國好讓國家變得美好。他於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一一年這十七年之間,經歷過十次革命失敗, 一般人可能早已放棄,可是他沒有認命,他說:「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終於他在第十一次革命成功,後來大家 不必再留辮子、纏足、對皇帝跪拜……

一九五五年,當時還是黑人坐公車必須讓座予白人的年代,若是黑人不肯讓位就會被逮捕。有一位叫作蘿莎.派克斯的女士,堅持不肯讓位予白人,她對警察說: 「我不認為我應該讓位,我付的車資跟這名男子一樣多,為甚麼我要受不平等待遇?」然後她被逮捕。蘿莎.派克斯被逮捕的消息傳遍整個城市,黑人牧師馬
丁.路德.金發現市政府公車收入主要來源中,黑人乘客佔了百分之七十五,於是他們決定發起拒搭公車運動。經過黑人一年的拒搭公車後,最高法院終於下令取消黑人必須讓位的規定。五十多年後,美國有了首位黑人總統。

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如果就此認命,那些不完美只會一直無止境地繼續存在。公義、人權、民主等美好事物,從來都不會從天而降,幸好總有一些人挺身 而出,為下一代爭取這些美好的事物。不管是孫文先生或蘿莎.派克斯女士,他們當時一定聽過要他們認命的沮喪說話,甚至被別人批評他們「大逆不道」,幸好他 們不認命,我們才能在較好的環境生活。若要下一代能夠活得更好,此時此刻,正正需要我們的「不認命」。

曾蘇菲自由撰稿人)


來源:《蘋果日報》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04/18122009




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黨外雜誌百花齊放

转载自:http://www.wretch.cc/blog/feidy/8019606









《八十年代》和《美麗島》創刊

1979
年,兩本對黨外民主運動有相當 影響力的雜誌《八十年代》《美麗島》先後出刊,對國民黨的衝擊尤其強烈。《八十年代》和《美麗島》分別代表黨外運動的兩條不同的路線。《八十年代》結合 一群學術界的學者和新聞界的記者,從事批判性的論述;《美麗島》則採取群眾路線,企圖以雜誌來發展組織、從事政治改革運動。

《美麗島》雜誌初創辦時,黃信介曾以《聖國》為名提出申請,國民黨執政當局以「發行旨趣籠統、不符規定」為由拒絕其申請,後來改以周清玉命名的《美麗島》為名,才通過申請。


1979
年底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兩本雜誌相繼被停刊。1980年美麗島事件過後,黨外人士前仆後繼的努力下黨外雜誌再度崛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琳瑯滿目的黨外雜誌,正好填補了台灣人民對事實真相的渴求。



黨外半月刊雜誌陸續出版 
 
1981年 起,黨外歷經中央民意代表與省市議員選舉,黨外新生代與美麗島受難家屬、辯護律師當選公職,為了爭取言論自由紛紛創辦政論雜誌,數目之多前所未有,黨外雜 誌開始以半月刊形式發行、有些仍以月刊形式發行。這些雜誌以黨外觀點評論台灣的政治現狀,讓台灣人民對國民黨的統治有不同的思考面向。

1981
216《政治家》半月刊雜誌創刊,鄧維賢任發行人兼總編輯。
1981225《縱橫》月刊雜誌創刊,總編輯為宋國誠。
1981420《進步》雜誌創刊,社長為林正杰、總編輯為林世煜。
198161《深耕》雜誌創刊,由林正杰、林世煜、林濁水3人擔任主筆。
19811025《關懷雜誌》創刊發行人周清玉、社長謝長廷。
198291《博觀》雜誌創刊,創辦人尤清、發行人尤宏、主編林濁水 


PS:據該頁網友留言稱,尚有「烏鴉評論」(李敖 右派)、「秋海棠」(郁慕明 右派)、「明鏡」(趙少康 右派)、「青雲」(張俊宏 不知道什麼派)、「向前看」(林正杰 前進系統)、「啄木鳥」(?? 中部地區)、「西北雨」(阿扁 蓬萊島系列)











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

Joseph Kony,You're A Fucking Child Murderer! 本部落客声援Invisible Children,打倒儿童杀人魔和战犯科尼!


WHO IS JOSEPH KONY?


JOSEPH KONY IS THE WORLD’S WORST WAR CRIMINAL. IN 1987 HE TOOK OVER LEADERSHIP OF AN EXISTING REBEL GROUP AND RENAMED IT THE LORD’S RESISTANCE ARMY (LRA).
THE LRA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FOR ITS CRUEL AND BRUTAL TACTICS. WHEN JOSEPH KONY FOUND HIMSELF RUNNING OUT OF FIGHTERS, HE STARTED ABDUCTING CHILDREN TO BE SOLDIERS IN HIS ARMY OR “WIVES” FOR HIS OFFICERS. THE LRA IS ENCOURAGED TO RAPE, MUTILATE, AND KILL CIVILIANS–OFTEN WITH BLUNT WEAPONS.
THE LRA IS NO LONGER ACTIVE IN NORTHERN UGANDA (WHERE IT ORIGINATED) BUT IT CONTINUES ITS CAMPAIGN OF VIOLENCE I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AND SOUTH SUDAN. IN ITS 26-YEAR HISTORY, THE LRA HAS ABDUCTED MORE THAN 30,000 CHILDREN AND DISPLACED AT LEAST 2.1 MILLION PEOPLE.

WHAT IS THE GOAL OF KONY 2012?


INVISIBLE CHILDREN HAS BEEN WORKING FOR 9 YEARS TO END AFRICA’S LONGEST-RUNNING ARMED CONFLICT. U.S. MILITARY ADVISERS ARE CURRENTLY DEPLOYED IN CENTRAL AFRICA ON A “TIME-LIMITED” MISSION TO STOP KONY AND DISARM THE LRA. IF KONY ISN’T CAPTURED THIS YEAR, THE WINDOW WILL BE GONE.

WE ARE TAKING ACTION TO ENSURE THESE TWO THINGS:


1) THAT JOSEPH KONY IS KNOWN AS THE WORLD’S WORST WAR CRIMINAL.
2) THAT U.S.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STOP KONY ARE BOLSTERED WITH A MORE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DISARMAMENT, DEMOBILIZATION, AND REINTEGRATION (DDR).

WHY ARE WE MAKING JOSEPH KONY "FAMOUS"?


INVISIBLE CHILDREN’S KONY 2012 CAMPAIGN AIMS TO MAKE JOSEPH KONY FAMOUS, NOT TO CELEBRATE HIM, BUT TO RAISE SUPPORT FOR HIS ARREST AND SET A PRECEDENT FOR INTERNATIONAL JUSTICE. IN THIS CASE, NOTORIETY TRANSLATES TO PUBLIC SUPPORT. IF PEOPLE KNOW ABOUT THE CRIMES THAT KONY HAS BEEN COMMITTING FOR 26 YEARS, THEY WILL UNITE TO STOP HIM.
SECONDLY, WE WANT KONY TO BE FAMOUS SO THAT WHEN HE IS STOPPED, HE WILL BE A VISIBLE, CONCRETE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THEN OTHER WAR CRIMINALS WILL KNOW THAT THEIR MASS ATROCITIES WILL NOT GO UNNOTICED OR UNPUNISHED.

GENERAL QUESTIONS:

info@invisiblechildren.com // 619.562.2799

MEDIA INQUIRIES:

cattarini@sunshinesachs.com

www.kony2012.com

2012年 03月 13日 15:32
视频“KONY 2012”聚焦乌干达叛乱组织



段关于某非洲在逃叛乱组织头目的视频在网上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视频引发了有关将这一视频传到网上的幕后组织和这名叛乱组织头目所构成威胁的讨论。

视频“Kony 2012”的长度为30分钟,主角是圣主抵抗军(Lord's Resistance Army,简称:LRA)的首领科尼(Joseph Kony)。科尼是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的通缉犯,他被控在逾20年的时间里在乌干达及其周边地区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具体罪行包括谋杀、性奴役、使用娃娃兵──有时,他甚至强迫儿童杀死自己的父母。

视频中接受采访的乌干达儿童说,他们害怕被叛乱者抓住并杀害。

据互联网视频分析公司Visible Measures Corp.说,总部设在美国圣迭戈的非营利组织“看不见的儿童”(Invisible Children Inc.)上周一将这段视频上传到YouTube后,截至上周四下午,该视频的观看次数已达4,470万,并有170个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

根据社交媒体分析公司PeopleBrowsr的数据,上周四,推特(Twitter)用户提到科尼的次数超过95万次,在推特信息中提到科尼的公众人物包括,蕾哈娜(Rihanna) 、鲍德温(Alec Baldwin) 、康姆斯(Sean Combs) 、西克雷斯特(Ryan Seacrest) 、盖茨(Bill Gates)和佛蒙特州民主党参议员莱希(Patrick Leahy)。

“看不见的儿童”向推特和Facebook寻求帮助,鼓励关注者分享这个短片,并向该组织为提高科尼关注度而发起的活动捐款,号召人们在“让科尼在2012被绳之以法”的承诺书上签名。“看不见的儿童”组织由三位电影制片人创办。

据其财务报表透露,这家非营利组织所定“看不见的儿童保护计划”(Invisible Children Protection Plan)分五个步骤进行,其中包括建立一个早期预警无线电网络──以便每天两次发布安全广播和进行早期预警联络,并部署搜寻和救援队伍。

乌干达的官员、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一些人士质疑了该组织促成实际改变的能力,比如该组织是否能帮助受害儿童与家人团聚,以及以科尼为目标是否对行动有帮助。

乌干达军方发言人库拉伊戈耶(Felix Kulayigye)说,科尼已经黔驴技穷了。他说,世界才刚刚认识到此人的邪恶,但是我们在过去已经无数次指出这一点。好消息是,我们已经大大削弱了他的实力。

联合国在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中说,科尼指挥的作战人员不到500人,但对于“圣主抵抗军”持续袭击平民的行为表示关注,在这些袭击中死亡、遭到绑架和抢劫以及流离失所的约有44万人。

去年10月,美国白宫曾授令至多100位美国特种部队训练员与军事顾问协助非洲部队寻找科尼和“圣主抵抗军”的其他领导人。

联合国秘书长武装冲突与儿童问题特别代表库马拉斯瓦米(Radhika Coomaraswamy)说,如果非盈利组织“看不见的儿童”在开展其工作时与联合国下属部门合作,那它引发的就是一种有益且受到欢迎的关注。

其他人质疑该组织除了吸引关注之外还能做些什么。解决人道主义行动效率低下问题的非盈利组织“和平红利信托”(Peace Dividend Trust)首席执行长吉尔摩(Scott Gilmore)说,虽然这是病毒式营销的经典案例,但它引发人们关注的是原本就不言而喻的东西。对于那些被绑架的3万名儿童来说,这样的行动并不会改变他们的处境。

“看不见的儿童”发言人德瑞斯(Jesse Derris)说,这是一种幼稚且令人悲伤的世界观,这种除非你无所不能否则就什么都别做的观念正是我们极力避免的。德瑞斯拒绝对该组织的工作进一步置评。

“看不见的儿童”联合创始人拉塞尔(Jason Russell)在该影片中出镜。其中有一个场景是他给自己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加文(Gavin)看了一张科尼的照片,说这是个“坏人”。

拉塞尔对加文说,这是科尼,他有一支军队,他做的事情是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夺走,给他们枪,让他们去杀人。

拉塞尔在画外音中说,我无法向加文解释科尼具体都做了什么,因为科尼真正做的就是诱拐像加文这样的孩子。

总部位于乌干达的独立研究组织Fanaka Kwa Wote的分析师伊兹阿玛(Angelo Izama)说,这种宣传存在误导性,因为科尼在乌干达犯下的罪行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说,此人早已恶名昭彰、也已经受到通缉,宣扬他的恶行有什么意义呢?

ERICA ORDEN / NICHOLAS BARIYO(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在世界毀滅前,我用最後一口氣讀了一部小說。



微小說

灰姑娘的姊姊動縮腳手術來爭奪王子的愛;
狼人鼓足勇氣去看牙醫;
試圖與冥界溝通的靈媒收到錄音訊息。
不管你想聽蚊子如何描述失眠症,
或是公主吻了青蛙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讓我用140個字的時間為你朗讀一篇微小說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微小說」!
作家、詩人、設計師、導演、插畫家、攝影師、美食家、歌手、演員、部落客
21位跨領域創作人合譯推薦,一同體驗140字的閱讀樂趣! 
【內容簡介】
【怪物】
暗夜聲響
夏夜如此寧靜和煦,萬籟俱寂,只有我女兒入睡後的呼吸聲,以及熱情冰箱在低聲嗚咽,輕聲呼喚它的伴侶。

身為兔子/陳惠婷 譯
我整天都是一隻兔子,只有在晚上的時候才會恢復我的人樣。「那我幹麼要幫你織這些睡衣啊!」我的奶奶一邊撫摸著那對大而無用的條紋耳罩,一邊這麼抱怨著。

狼人/臥斧 譯
噴著血沫與口涎,狼人以一種猙獰的鬼臉咧開下顎,裸出黃色獠牙。一陣詭異的嗡嗡聲刺穿空氣。狼人怕了。牙醫也是。

你的右手搞你是否/聶永真 譯
我右手超煩超白目的,所以那天我把它剁了丟掉。結果它五腳狂奔高分貝暴走開心地把這裡當自己的家是怎樣,我就這樣爽到它搞死了自己是否。

卡!/林書宇譯 
火柴盒自己打開來。兩根火柴跑了出來。他們貪婪的吃起桌上剩下的披薩。吃完披薩,他們開始吞食彼此,直到什麼都不剩。其它貪婪的火柴也從盒子裡跑出來,衝向一名旁觀者。他們從旁觀者的腳開始下手。卡!導演喊著。只是這時已無人再聽他的了。

【文學】
湖中天鵝/蔣文慈 譯 
十隻天鵝翩翩飛抵湖邊,脫下身上輕柔的羽毛外衣,變身成為十位裸身的少女。這時,一個大膽的小伙子偷走了其中一套羽毛衣。當第一位少女要離開湖邊時,她發現偽裝用的羽毛外衣不見了。然而,當第二位少女要離開時,她堅持那套被偷走的羽毛衣是她的而不是她姊姊的。第三位少女要離開時,嚷嚷著說不見的是她的羽毛衣,並且拒絕穿上剩下來的任何一套。第四位少女也堅稱留在現場的羽毛外衣都屬於她的姊妹們,而她自己的被偷了。於是十個大呼小叫的少女光著身子,氣急敗壞地在湖邊到處尋找。那個大膽的小伙子試著逃跑但為時已晚了。

尤里西斯/膝關節 譯
這男人歷經滄桑,彷彿是從戰場、或是監獄、或是曠野回到家鄉,猶如尤里西斯般的顛沛流離。二十年過去了,他的眼神變了,鼻樑因受傷而扭曲變形,讓他看起來神似寇特‧道格拉斯。不過,他頭髮相對稀疏了些,更蒼白了許多,而且扮相極不體面,經常衣衫襤褸。儘管如此,這兒的每個人還是一眼就認出他來,但他們多半假裝不認識,或是避之唯恐不及。除了他養的那頭經常被人飛踢的笨狗。

謎/王聰威 譯
我的肉體都快被這該死的石胃所分泌的酸液侵蝕殆盡了,但唯一會讓我感到痛苦的卻是……我搞不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過算了,反正當人面獅身消化完畢,我自己也將變成這不朽謎團的一部份了。

沉著男/尉遲秀 譯
壞詩人想激怒沉著男,於是剝了一頭駱駝的皮,將駱駝皮反穿,毛皮在裡頭,肉和肥油露在外頭。他全身上下都是蒼蠅,臭氣薰天,就這麼去敲了大宅院的門:沉著男叫人開了門。他在他身旁坐下,沉著男面帶微笑忍著惡臭。他用一條令人作噁的腿碰了碰他,沉著男以溫柔的撫摸回應。他用一句諷刺詩嘲弄他,沉著男笑了,還叫人賞他一袋銀幣。之後,他羞辱他,沉著男叫人再多賞他一百個銀幣。詩人終於認輸,卸下偽裝。為了向大宅院的主人致敬,他朗誦他所有的作品。這下子,沉著男叫人把他剁成碎片。

西部/張雍 譯
男子們離開了那房間,同時將挑釁的臉龐轉朝向正被炙熱陽光及飛塵所覆蓋的街道。年輕而且穿著較體面的男子護著農人們,他深愛著她。年紀稍長蓄有八字鬍的那一位捍衛著牧場的主人們,男子別無所求只要她。她的名字叫做「孤寂」,她是當地最美麗的一匹母馬。當然也有另外一位女士,但是她一點也不重要。

美好,別說破/林禹瑄 譯
一個作家在咖啡館裡談起他即將著手撰寫的故事。那是個迷人的構想,四周的空氣因此屏息,菸圈停了下來,沿著他的語句,細細勾勒出故事透明而具體的輪廓。之後,當他試著下筆時,卻愕然發現文字從破綻中流出,庸俗的迷霧與地雷遍布其間;他的神祇拒絕了不再純粹的祭品,因為最美好的部分已經被享用過了。

別拿石頭砸鳥/小鳥茵 譯
別拿石頭砸鳥,因為那不見得真的是鳥,你手上的也不見得是石頭。你可能沒意識到自己是在拿橘子砸直升機、丟甜瓜去砸蝙蝠、用地鐵代幣砸雲朵,與其說在砸東西,其實更像是在傳遞、兜售、吹送,或者更糟的是,你可能在行使某個不及物動詞。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转载]阿兹兰再纳:阿当和萨万的故事: 依大今不如昔


【阿兹兰再纳撰述/刘伟鸿翻译】我不是在丹戎马林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UPSI,前称苏丹依德里斯师训学院,SITC)毕业,但看到学运伙伴萨万(Safwan Anang)被无情地踢伤,阿当阿德里被“大专法令森林法庭”无理地吊销学籍后,我答应写稿。一直被认为是神圣殿堂的大学,竟然是那么廉价的。付出一滴血的代价都是太高,我们都是为了真理而斗争,而这些代价是令人自豪的。

以前,苏丹依德里斯师训学院是培养渔民和农民子弟的知识中心。师训学院培养出自觉到民族命运的马来精英,他们把殖民者当作是压迫者,几个世纪来奴役马来人。他们起来反抗殖民者。他们是从师训学院教员学习到“马来世界”概念,所以才会有爱国意识和反殖民思想。这些学生接受密集的社会政治学训练,以便民族主义和本土精神在他们脑海中茁壮成长。

第一任师训学院院长杜塞克(O.T Dussek)搜集印尼语文出版局(Balai Pustaka)的书籍以成为学生的读物。杜塞克也在师训学院里成立翻译局。这些措施让每位学员开始了解与马来人有关的政治社会时事和困境。

为了纪念已故霹雳苏丹依德里斯,这间学院命名为苏丹依德里斯师训学院。该校耗时三年建成,校地宽80英亩,能容纳200名师生。最早期的教员有四名欧洲老师、九名马来教师和一名菲律宾老师。

负责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马来方言教育助理总监温斯特(R.O Winstedt)致力促成设立该校。以爪哇和菲律宾研究成果为蓝本,他建议马来教育应该在“工业实业”上发展。学院被赋予上述使命,而且也为马来学校培养教师。
温斯特也希望学院的训练能以效率、经济和统一为基础。学员的课程纲要是与马来学校的课程相接轨。教导的科目有基础农业、手工课、宗教、算术、语言和文学、历史、地理、书法和美术。教导上述科目的教师是有经验的本土教员,也有从英格兰和菲律宾引进的教员。阿都哈迪哈山(Abdul Hadi Haji Hassan)、哈伦莫哈末阿敏(Harun Muhammad Amin)、再纳阿比丁或称为萨巴(Zainal Abidin Ahmad, (Za’ba))和诺丁哈伦(Nordin Haji Harun)都是当年吹响起民族醒觉号角和宣扬爱国精神的佼佼者。

该院原本旨在培养乡村师资,以让渔夫和农夫的孩子能够比起父辈生活好一,可现在开始转变目标了。安排好的课程不单只是培养师资,而且也掀起了浓厚的民族精神。师训学院校毕业的教师已经醒觉,以便将乡土从殖民主义的魔爪解放出来。

虽然马来学校比英文学校迟开办,但是马来人所接受的教育影响深远,不但促进马来岛屿和民族的醒觉,而且此风潮吹到整片乡土直到共同朝向独立。这股风潮是与当时受西方教育和亲西方的皇室贵族和高官显要有矛盾的。

马来民族主义的摇篮

虽然如此,皇室贵族与印尼受西方教育者不同的是,他们反对殖民主义,成为民族主义兴起的推手。由于受到马来半岛的马来教育者,特别是师训学院老师、学生和校友的影响,因此贵族才会成为民族主义者。爱国和反殖民醒觉渐渐散播开来,这都是师训学院讲师“马来世界”概念所启发的。

其实,杜塞克(O.T. Dussek,右图)是马来醒觉运动的主要重要推手。前马来青年协会(Kesatuan Melayu Muda, KMM)领袖凯林拉锡(Karim Rashid)也认同这点。他指出,杜塞克的鼓励使民族精神开始在丹戎马林发芽和茂盛。杜塞克是有魄力的师训学院校长,他以下列句子来挑战他的学生:

“……马来人,你们的希特勒在哪?你们的墨索里尼在哪?”
杜塞克常常挑起马来学生的情绪,就是为了消除凡事都不要紧的性格。他常常挑起引起愤慨的事,比如:“马来人很愚蠢”、“马来人,你们连亚三和盐都要向别人购买”和“你们马来人是英国人的苦力”。这些事情激发了师训学院学生的马来民族兴衰荣辱感。

渐被遗忘的楷模

除了杜塞克,其他三位对师训学院有功力的是阿都哈迪哈山(Abdul Hadi Haji Hassan)、哈伦莫哈末阿敏(Harun Muhammad Amin,笔名为哈伦阿米努拉锡,Harun Aminurrashid)和师训学院校友依布拉欣耶谷(Ibrahim Haji Yaakob)。他们很有影响力,一贯地宣扬“马来世界”概念,打破狭隘的州属情结。

阿都哈迪哈山是最早在师范学院掀起该醒觉的最早人物。他在人们眼中是最活跃和和进步的讲师。他以教授历史科栽下民族精神。假如有学生的历史科不及格的话,他会十分生气愤。他认为,历史可观测社会和民族的优缺点,并以日本兴起打败强国俄罗斯来说明这点。很明显的,他在学生中扮演了两个角色,是传授知识的负责任老师和点燃民族醒觉者。

他培养了几名出色的学生,即哈伦莫哈末阿敏、布容阿迪(Buyong Adil)和凯林拉锡(Karim Rashid)。由于对民族觉醒很有自觉,他在教书时十分投入。他不但要学生了解他所教导的,而且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到他的自觉。他的态度和努力使到英殖民政府感到不安,于是以升职为由调职到吉兰丹。

还有另一名激发觉醒者是哈伦莫哈末阿敏。他在1924年到1926年期间在师训学院深造。由于他的学术成绩斐然,于是被选为在学院任教。

他的阅读广阔,思想受印尼的政治时局感染,进而也深深理解本土的政治状况。哈伦成为了很有民族气节的教师,时时冀望将国家从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虽然他不是历史教员,但在定期写作和演讲中会将民族精神容纳在里面。

他能言善辩,导致在1938年时出现学生听完演讲后,大规模集会游行,而且唱着由他谱词的民族精神歌曲,如下:

我们马来年轻一辈
一定要醒觉和向前进
如果我们缓慢,我们就会覆灭
马来名字完全毁灭
切记切记,我的族人

该游行导致哈伦最后被调派到汶莱。身为马来民族精神和斗争的倡议者,他栽培出的杰出学生名为依布拉欣耶谷(右图),后者深深服膺“大马来”哲学。他们也组织起拥有广泛联络网的学生组织。
依布拉欣耶谷很佩服哈伦阿米努拉锡。布哈努丁希米博士(Dr. Burhanuddin al-Helmy)与苏卡诺会面归国后,依布拉欣耶谷在太平与他商讨我国独立时,依布拉欣说:“如果哈伦老师在的话,他一定会急不及待其他族群同意就宣布马上独立。因为这个国家是马来人的国家。”

依布拉欣耶谷认为,在印尼群岛(Nusantara)的国家都应该是“马来世界”范围内,而且由始至终不应该分裂,只有在殖民者到来后才出现分裂。

从“马来世界”概念到“大马来”共同体

由于阿都哈迪哈山、哈伦莫哈末阿敏的熏陶,“大马来共同体”的概念已经进入学员的思想。概念上的共同体到最后尝试在政治斗争中实践。身为师范学院里的学生和活跃分子,依布拉欣耶谷相当推崇该概念,在毕业后成立马来青年协会实践该概念,这是马来亚第一个不与殖民统治者合作的左翼组织。

虽然马来青年协会奋斗时期不长,依布拉欣耶谷不曾停止其斗争,而且其斗争理念获得其他同志的延续,如马来亚马来民族党(Parti Kebangsaan Melayu Malaya,PKMM)、青年醒觉队伍(Angkatan Pemuda Insaf, API)和人民力量中心—全马行动理事会(PUTERA-AMCJA)斗争的布哈努丁希米、伊萨莫哈末(Ishak Haji Muhammad)和阿末波司塔南(Ahmad Boestamam)。师训学院已经激发出改变的思潮和鼓舞迈向独立的意识,还有产出许多引领时潮及有能力的领袖。

今天的师范大学

从目前来看,所有的辉煌过去就只剩下为历史。师范大学看起来缺乏动力。许多毕业生和未来教师好像不了解丹戎马林曾经发生什么事情。老师只是被视为混饭吃和领工钱的行业而已。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只是受传授知识而已,却没有体会和实际地运用知识。虽然师范大学已升级为大学,但是比起以前的师训学院还要落后及跟社会脱节。

虽然杜塞克是外借校长,而且还是非马来人,但是了解建立民族身份认同和争取权益的重要,现在这样的校长去了哪里?

当年为唤起民族自觉与反抗暴政和压迫,教员不惜为了捍卫真理而牺牲自我,以致被调职、关进监狱和常常被统治者跟踪和恐吓,如阿都哈迪哈山和哈伦莫哈末阿敏这样的教员,他们就是为了教好孩子民族的重要,这都消失了吗?

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者热衷于无理地惩罚学生,更甚于教化学生。

当年犹如像依布拉欣耶谷般坚毅的学生,有能力领导几十个组织和将理想贯彻为独立斗争指标的,去了哪里?

我们是否忘了他们的贡献、牺牲和斗争?如果他们不曾在师范大学就读和教书,就不会有今天的师范大学。

阿当阿德里和萨万事件

最近发生的事情令人心痛。大专生在丹戎马林这片历史意义深远之地被警方殴打事件,已经否决了这片土地曾发生人民反抗残暴统治,为真理而奋斗的历史。

在之前的师训学院,都是集会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团结互助、看重社运和民族运动的发源地。但是当萨万被无情的践踏,以及阿当阿德里所受到的不公平惩罚,更让我相信师范大学已经距离从前很远。

这一代没有能力维护师训学院之前的辉煌历史,只剩下一群愿意被后独立统治者利用的人,就好像是持续进行着千禧年版本的后殖民时代议程,以致有偏颇的政治介入玷污了神圣的“大学”殿堂。

我认为,政府和师范大学管理层要知道的是,现在大专生所争取的,与之前一代所喜爱的自由和独立相差不远。他们的斗争远远比你们现在所占有的位子还来得更加高尚,你们用那肤浅的眼光评估和惩罚他们的斗争时,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他们从来没有与人为敌,只是要与大家分享理想和奋斗的志愿。为何要接受?因为我们被教导要依循知识和论证捍卫真理,而不是依据个人。如果是真理就不要害怕,为了真理而奋斗吧!向勇敢的大专生致敬!

阿兹兰再纳(Azlan Zainal)是2005至2008年前学运分子,任职于独立研究中心(ILHAM)

独立新闻在线  Jan 19, 2012 07:02:33 pm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Sosialisma 2011 Is Coming to Town!!



20 November 2011, 9:00am - 5:30pm
Forum Sosialis tahunan adalah tempat untuk perdebatan dan perbincangan isu-isu kritikal  ekonomi dan politik yang memberi kesan kepada  rakyat Malaysia. Forum Sosialisme 2011, akan berlangsung pada masa komunisma dan sosialisma digunakan oleh kerajaan pemerintah sebagai “bogeyman” untuk menyerang gerakan rakyat dan juga pengkritik kerajaan.
Tema  “Sosialisma sebagai  alternatif untuk Malaysia” untuk forum tahun ini ,adalah sangat releven pada masa kini kerana ia menyediakan  medan untuk menganalisa  sosialisma sebagai ideologi politik dan juga sebagai alternatif kepada sistem kapitalis yang sedia ada.
Banyak negara Latin Amerika sudah pun menerima sosialisma sebagai ideologi pentadbiran , akan tetapi rakyat Malaysia masih mempunyai perasaan was was dan takut  terhadap  komunisma dan sosialisma yang telah diwujudkan oleh British dan diteruskan oleh kerajaan Barisan Nasional pada masa sekarang. Kini keadaan ini sudah berubah dengan penahanan ahli-ahli PSM dibawah Ordinan Darurat kerana cuba menghidupkan semula Komunisma.
Mulai itu, topik larangan seperti komunisma dan sosialisma menjadi topic perbualan harian rakyat. Maka forum ini memang diadakan tepat pada masanya.
Forum ini akan membantu memisahkan kebenaraan daripada propaganda kerajaan mengenai ideologi kiri.Dalam forum ini akan diperbincangkan sosialisma sebagai alternative walaupun terdapat banyak kritikan terhadapnya. 
Sosialisma 2011 akan menyediakan peluang untuk membincang dengan lebih mendalam tentang model sosialis, kelemahan dan kekuatan negara Sosialis yang pernah wujud, ekonomi Malaysia dan bagaimana Sosialisma boleh menjadi alternatif kepada rakyat Malaysia. Forum ini juga menyediakan perbincangan mengenai model ekonomi yang rakyat mahukan.
4 SESI PERBINCANGAN YANG BAKAL DIPERDEBATKAN.
1. Adakah Malaysia  maju di  bawah Kapitalisma?
2. Adakah Model Ekonomi Sosialis alternatif yang baik ?  Kritik mengenai Model Sosialis terdahulu
3.  Adalah ideologi Sosialis praktikal dalam masyarakat berbilang kaum seperti  Malaysia?
Kebebasan dan pembangunan rakyat yang penuh
4. Sosialisma ala Malaysia?

Ahli Panel

  • Dr. Ahmad Fuad Rahmat ( Academician)
  • S. Arutchelvan ( Activist and Sec Gen PSM)
  • Boon Kia Meng ( Social Activist)
  • Choo Chon Kai ( PSM Central Committee and EO detainee )
  • Prof. Dr. Edmund Terence ( Academician, University Malaya )
  • Jayanath Appudurai (activist – SABM)
  • Dr. Jeyakumar ( MP Sungai Siput and PSM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
  • Melanie Barnes (National Executive, Socialist Alliance, Australia)
  • Masjaliza Hamzah(SUARAM & CIJ)
  • Dr. Nasir Hashim – Chairperson Parti Sosialis Malaysia
  • Rani Rasiah (  PSM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
  • Dr. Rohana Arifin (Chairperson PRM)
  • Hishamudin Rais (Former student activist)
  • Wan Saiful ( Founding Chief Executive , IDEAS)

Daftar Sekarang

SMS nama anda ke 012-6045807 atau emel ke madhavi3012@gmail.com

Tiket

RM10 (RM5 untuk pelajar)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A Secular Muslim Manifesto


By Tewfik Allal and Brigitte Bardet

We are of Muslim culture; we oppose misogyny, homophobia, anti-Semitism and the political use of Islam. We reassert a living secularism.
We are women and men of Muslim culture. Some of us are believers, others are agnostics or atheists. We all condemn firmly the declarations and acts of misogyny, homophobia, and anti-Semitism that we have heard and witnessed for a while now here in France, and that are carried out in the name of Islam.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ypify the political Islamism that has been forceful for so long in several of our countries of origin. We fought against them there, and we are committed to fighting against them again – here.
Sexual equality: a prerequisite for democracy
We are firmly committed to equal rights for both sexes. We fight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who are subjected to Personal Status Laws, like those in Algeria (recent progress in Morocco highlights how far Algeria lags behind), and sometimes even in France via bilateral agreements*. We believe that democracy cannot exist without these equal rights. Accordingly, we unambiguously offer our support for the "20 ans, barakat!" (20 years is enough!) campaign of the Algerian women’s associations, demanding the definitive abolition of two decades old family code.
It is also for this reason that we oppose wearing the Islamic headscarf, evenif among us there are differing opinions about the law banning it from schools in France. In various countries, we have seen violence or even death inflicted on female friends or family members because they refused to wear the scarf. Even if the current enthusiasm for the headscarf [among some Muslims] in France was stimulated by discrimination suffered by immigrant children, this cannot be considered the real cause of the desire to wear it; nor can memories of a North African lifestyle explain it.
Behind this so called "choice" demanded by a certain number of girls is the promotion of a political Islamic society based on a militant ideology which aims to promote actively values to which we do not subscribe.
Stopping homophobia
For Islamic fundamentalists, (as for all machos and fundamentalists), "being a man" means having power over women, including sexual power. In their eyes, any man who favors equality of the sexes is potentially subhuman, or "queer." This way of thinking has proliferated since the rise of political Islamism. Its ferocity is equaled only by its hypocrisy. One of the organizers of the demonstration on Saturday, January 17th 2004 in favor of the headscarf declared that "It is scandalous that those who claim to be shocked by the headscarf are not shocked by homosexuality." Undoubtedly he thinks that a virtuous society hides women behind headscarves or puts homosexuals behind bars, something we have already seen happen in Egypt.
We shudder at what the triumph of these attitudes implies for "shameless" persons in society-like women who fail to wear the headscarf, or homosexuals or nonbelievers.
In contrast, we believe that recogn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omosexuality and the freedom for homosexuals to live their own lives as they wish represents undeniable progress. As long as an individual - heterosexual or homosexual - does not break the laws protecting minors, each person’s sexual choices are his or her own business, and do not concern the state in any way.
Fighting anti-Semitism
Finally, we condemn firmly the anti-Semitic statements made recently in speeches in the name of Islam. Just like "shameless" women and homosexuals, Jews have become the target: "They have everything and we have nothing," was something that we heard in the demonstration on January 17th. We see the use of the 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by fundamentalist movements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the most disturbing forms of anti-Semitism.
Despite our opposition to the current policies of the Israeli government, we refuse to feed primitive images of the "Jew." A real, historical conflict between two peoples should not be exploited. We recognize Israel’s right to exist, a right recognized by the PLO congress in Algiers in 1988 and the Arab League summit meeting in Beirut in 2002.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committed to the Palestinian people and support of their right to found a state and to be liberated from occupation.
Living secularism
Islam has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recognition in France. There is a lack of places to pray. There are not enough chaplaincies nor enough cemeteries. We are aware that young French peopl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Muslim immigrants, are still held back socially and suffer discrimination. All monitoring bodies recognize this. Consequently, "French-style" secularism has lost a great deal of value in the eyes of these young people.
Two possibilities lie before them. They can rediscover the strength of a real, living secularism, that is, political action on behalf of their rights and to demand the social gains fought for by their fathers and mothers-who belonged to social classes, cultures, peoples and nations before they belonged to Islam. Or they can see themselves in an imaginary, virtual "umma" [Islamic community – ed.] that no longer corresponds to reality, and then masquerade in republican or tiers-mondistes (Third-Worldist) rags. This only ends up securing unequal, repressive, and intolerant societies. This latter path cannot be ours.
*France has bilateral agreements with Algeria, which allow the application of Algeria’s "Family Code" to emigrants in France. It particularly affects issues of divorce and discriminates against women.
Tewfik Allal, a French union activist, who was born in Morocco of Algerian parents, and his wife Brigitte Bardet, a teacher and feminist activist are the authors of this Manifesto. The Manifesto attracted several hundred signatories and a list of "Les Amis du Manifeste" (Friends of the Manifesto) composed of non-Muslim intellectuals expressing their solidarity. www.manifes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