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蔡总在华青对话会中回应华教问题时,吁请华社切勿在谈60、70年代的过去,要展望未来。若是如此,那国阵又何苦一再强调人民要“感恩”于联盟/国阵 争取独立前后之“贡献”云云?马华那些年的历史,连本身都不堪回首,甚至不愿提及,可避就避。华社重饮水思源,岂能随意“忘本”?
大马立国时的联邦宪法是近乎完美的,赋予各民族平等权益,及行使母语教育的权利,更不得干扰其他民族语文只使用和学习,只须以国语法定地位为前提。1956年 (独立前第一届大选后)拉萨就职教育部长是修改教育法令,《拉萨报告书》第12条即为“最终目标”在于落实单一源流学校,所幸以华教斗士林连玉为首的华教 团体和拉萨交涉下,拉萨才收回该条文。或许当时马来亚尚未独立,有谈判之余地,但独立后的两三年间,种族主义者当道后“睬你都戆”。
林连玉当时似乎也看破了我国政局,从其言道:“巫人占去100零几万,华人只有14万多(投票者只7万多人),成为8与1之比。真实要华人选出自己的议员,连一个席位也没得中选。但国会中却有好几位华人的议员,简直是巫统赠送的”,便可对马华的尴尬地位熟知一二。
所 以接下来的《达立报告书》就没如此侥幸了,《1961年教育法令》将拉萨当年的“最终目标”翻身列入,强行塞入“逐步发展一个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育 制度”也就罢了,还规定该法第21(2)条:“教育部长有权在认为适当的时候把国民型小学改为国民小学”。以陈修信为首的马华领导人全为巫统背书,并极力 认同《达立报告书》和华文中学改制,李三春、李孝友、梁宇皋等配合拉曼达立,极力推销改制的好处。几十年过去,国民型中小学的坎坷命运,你知我知。林连玉 为了护根保教丧失公民权,至死都未获恢复。
1967年,华教人士也曾提议要成立华文独立大学,被陈修信狠批“铁树开花”,发春秋大梦矣。 随后马华也搞了个拉曼学院,数十年后升格大学,名副其实的半津贴学府,马华身为政府之一员,还要自己补贴一半,要如何服众?OK,没关系,国阵总是有很多 理由让你“感恩”,避谈过去,那就高举《1996年教育法令》称已“改善”很多,但许多条文仍维持现状,承认统考、母语班问题最终也无法解决;马华每次针 对独中,蔡总也只能以可申请高教贷款与奖学金带过,至于政策则基本避谈。
我们不得不请教蔡总,啥叫“新的做法、作风、勇气”?又该怎么 “向前看”?60、70年代时,马华也要求过华社向前看吧?华社确实向前看了好久,也盼了好久,一直等到“一个大马”标语满街都是,却仍旧看不到岸。马华 不要华社回首他们的烂摊子,又要华社将票投给前路渺茫的政权,反正“横死掂死”,华社就只好换掉“脏内裤”了。“以华制华”、“选票回流”已经是烂招了, 拜托马华勇敢向前看吧!
东方日报南马版 28/6/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