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看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整個過程中,筆者守在電視機前,耐心聽完三名朝野候選人如何申論、答辯及總結。三名總統侯選人風度翩翩,對答時不慌不亂,不人身攻擊,方向明確;如何判斷,全交由選民做決定。
總統大選辯論第一次電視直播,乃始於60年代的美國,主角是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與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許多的民主國家都履行傳統,台灣自然不例外。電視辯論的功效在於為選舉打下一個基礎,讓各個總統候選人得以提出自身的看法與政綱,一較高低,來個選前熱身賽。人民亦可藉辯論初步瞭解候選人的立場與才識,如何應對民眾關切的問題,以及對國家未來的藍圖。
選舉辯論在我國,近年來才稍有起色。在堪稱議會民主制的大馬,其實我們亦能效仿同樣奉行西敏寺內閣制度的國家,如英國、日本等的選舉辯論。不知國人是否曾記得,1968年底第三屆大選前的著名辯論?行動黨派出林吉祥、吳福源等,與民政黨代表賽納吉、陳志勤、林蒼佑等於吉隆坡舉行的「文化大辯論」?林吉祥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與文化多元民主主張,駁倒賽納吉的「文化獨裁」,因此聲名大噪。
而今,我們經常聽到朝野各方不時建議展開辯論,但若非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便是某一方不願參與挑戰,還聲稱這樣有利某方陣營。308大選後促成了兩線制,單2008年我國便迎來兩場大型的電視政治辯論,即國會反對黨領袖安華對壘時任新聞部長的阿末沙比里展開油價的辯論,以及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與前首長許子根針對土地弊案之辯論,為大馬開啟了電視辯論之風氣。但後來這兩年,電視台卻不再舉辦此類辯論,不知為何?民間社團與報社也偶爾會舉辦論壇,邀請朝野政黨前來參與辯論,但缺憾的是,主講人往往不是高捧自己、攻訐他者,便是偏離主題,這話不提提那話。
若是正人君子,朝野領袖就應當勇於接受辯論,而非推卸來去,到頭來僅是些無聊文告戰與罵戰,奈何奈何。但問題在於媒體的控制權在誰手,否則電視辯論有何困難?目前似乎並非電視台不願配合,而是政治壓力之故。國會辯論更是經過剪接才播放,如何全面展示朝野論爭?難道就因為怕「亂」,所以不敢辯論?不宜直播?那還妄談啥民主改革?
東方日報 八方論見 9/12/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