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年轻人用什么“光棍节”、“去死团”的东西来慰藉自己的单身,还为自己套上光圈、自认非常神圣,我不禁在想这些人到底是心虚还是啥?为何要将自己表现得那么闷骚呢?有无男女朋友一是靠缘分,二得靠努力,要真尽力了哪怕会没有?叮咛各位单身的帅哥美女们别把自身束缚得太紧,看开点,否则日子会很难过,熬出精神病来恐怕指日可待了。
当今这种现象确实很搞笑,一直以来,我所听说过的单身男女的生活也不见得有啥悲剧味儿。他们自我标榜为“单身贵族”,生活何止帅气何止多姿多彩,跟“光棍”什么的比起来简直是一天一地。中国大陆的情况之所以较为糟糕,我认为也许有以下几点:一是跟大队的习惯没改,羡慕人家有自个儿没份,所以耿耿于怀,感到特别慌张;一种是计较周围的人怎么看你。例如父母,一个才二十出头的男孩或女孩,便急着要为他相亲了,这点特有趣。试想一下,最近在网上蹿红的章萌芊才多少岁啊?年纪轻轻就担忧那么多了?没有男朋友不会好好找吗?这有啥好着急的呢?奇怪的是,19岁的单身少女竟然自喻为“剩女”,那要真剩女还活不?
“剩女”这新兴词汇听起来虽很悲悯,其实已经是种历史的进步了,更早以前的称呼更为直率且毫不客气“老处女”、“老姑婆”什么的,侮蔑味儿特浓。当然,剩女也不例外。在这么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的地位明显已在增强,若极端地强调婚嫁的重要性,那么这群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三高”女强人铁定会面临不少窘境。而这些大多已到了适婚年龄的“剩余价值”该怎么办才好?在以往男权称霸的社会,这种现象是很少的,女性年纪轻轻就出嫁,生儿育女、担当家务事,再牛一些的便“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女强人便是这么炼成的。在社会繁荣、经济高度发展,女性已完全走出厨房、厅堂的年代,却出现了这么多嫁不出的“剩女”,表面上看来或许很悲哀,其实这该归咎于这种无聊贬义,未婚的单身女性为何要承受或背负这样的“罪名”呢?
就如我在上面所提到的,一种是跟大队现象,别人都恋爱了、结婚了,而你有地位、有钱、有势力又如何?再者很可能便是一台政策后的一种结果,父母都盼望家中的儿女能结婚生子,生育后代来延续香火。然而,面对着这种庞大的社会压力,单身女性被灌上“剩女”一词无非是对她现状的嘲讽和歧视。让我们看看英语里的所谓“剩女”-spinster或old maid。女权主义将其视为歧视性极高的词汇,作为一个年龄较高的单身女性,结婚与否应该是她个人的问题;单身女郎或未婚女性(single woman, unmarried woman)难道没有其自主的权力吗?在思想较为成熟些的西方社会,也许这是可能的,但反观以大家族为主的华人社会,单身女性却无地自容,因为被嘲讽为剩女而异常担忧,非得逼自己相亲、联谊什么的,若这些都是出自于自愿的那倒无所谓,但如果是被强迫、驱使、不自愿的呢?这算不算是一种人为的束缚?像章萌芊的例子实在是愚蠢至极,而我们却无可否认这种囧得发紫的事情,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少女就急成这个样子,那些二十几、三十几的女性情何以堪?
“剩女”又不是“腐女”,她们可称得上是身份较高的职业女性,肯定有其明智的个人见解和想法,又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目光呢?若一个女性能够选择不嫁,那也是她个人的自由,就算到老都被人辱为“老姑婆”也没啥大不了的,因为这也许是她们想要的生活,而在这么一个进步的社会,管他什么剩女不剩女的,要结婚的自然会继续寻找对象,而不愿意结婚的则可按照自己的模式继续生活,要爱情还是要面包,当今女性有其选择权,不容他人所侵犯。我们可以认同有所谓“钻石王老五”,却一直在看不起有身份地位的“剩女”、“老姑婆”,那一昧歌颂男女平等还有啥意义?我们可以允许有bachelor的存在,为何却拼命地嘲笑bachelorette?是否意味着男女平等的观念已亮起了红灯?
“剩女”无非是人们所制造出来扭曲现象,它是无形枷锁,牢牢地扣在受害者身上。生存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里,这种封建思想的行为依然在捆绑着某种群体,这完全是说不过去的。犹如同性恋在东方价值观是被排斥和遭到污辱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而单身女性为何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被大肆嘲讽为“剩女”的她们,能否挣破那被刻意禁锢的牢笼?唯有凭借她们个人的理智判断以及反抗意识来行动了。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论坛》 第2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